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德宏州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14:04:46  浏览:894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德宏州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


德宏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告

第7号

现公布《关于〈德宏州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自2008年10月1日起施行。


二○○八年九月二十六日    



关于《德宏州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暂行)办法》的补充规定


为加强我州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工作,结合德宏州人民政府公告第27号《德宏州住房公积金归集管理(暂行)办法》,作以下补充规定。

一、新设立的单位自设立之日是起30日内,携带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或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验原件)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

二、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发生变更的,单位应当自变更之日起30日内携带变更申请、批准变更文件或者工商部门出具的变更登记材料复印件(验原件)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和受托银行办理变更登记。

三、月缴存基数不得超过当地统计部门公布的上一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倍,缴存基数高于3倍的部分,按国家税法规定申报纳税。

四、非财政供给的单位,可在5%至15%范围内每年度确定一个缴存比例缴存住房公积金,高出12%的部分按国家税法规定申报纳税。

五、单位从未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在开设住房公积金户时,原则上应当自《住房公积金条例》(国务院令262号)颁布之日起补缴欠缴的住房公积金。因历史原因和确有困难的单位,可以先缴存当年的住房公积金,再逐步实现补缴。

六、职工可持本人身份证和住房公积金卡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或受托银行查询本人的住房公积金信息,缴存住房公积金单位的管理人员持单位证明和本人身份证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核对单位和职工的账户信息。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改进劳动教养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关于改进劳动教养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
辽宁省人大常委会


(1981年7月27日辽宁省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关于办好劳动教养的指示和规定,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对有关劳动教养工作的几个问题作如下规定:
一、当前,我省违法犯罪的青少年,送劳动教养的有相当数量,认真改进和加强劳教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劳动教养是强制性教育改造措施,是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办法,它的根本任务是既改造人,又造就人,经过政治思想、文化、技术教育和劳动锻炼,把劳教人员改造成为建设
社会主义的有用之材。
劳动教养场所的设立,要从有利于综合治理出发,不宜过分集中,并应逐步转为以市办为主。女性劳动教养场所,可由省统一设立。
劳教单位的生产是纳入地方计划的。针对劳教人员期限短、流动性大、城市青少年多、劳动工时短等特点,尽可能从事一些技术简单的工业、手工业、加工业和建材业的生产为宜,使他们在劳教期间学到一技之长,为解除教养后就业创造条件。对送偏僻地区的劳教人员,除从事工业生
产外,也可以搞一些农副业生产及其他多种经营。
当前劳教场所十分拥挤,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规定,督促占用劳改、劳教场所的单位,尽快退还给劳改、劳教单位。如果占用单位确有困难或根本退不了的,要主动与劳改、劳教单位协商,拿出部分资金补贴劳改、劳教单位另选场所。
劳教单位的教学、生产、生活用房等基建项目,计划部门要按照中央规定列入预算之内,逐年解决一些,以适应教育改造工作的需要。
二、要贯彻教育、挽救、改造的方针。劳教单位的一切工作,都要从教育人和改造人出发,教育感化第一,生产劳动第二,生产指标不要定得过高。要保证教育时间,解决好教育与生产的矛盾,防止以劳代教或只劳不教片面追求产值的偏向。
要把劳教人员中的成年与少年、男性与女性分别编队,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学习要按现有文化程度分班。对少数表现不好、不服改造的劳教人员,要单独编队,配备较强的干部进行管理教育。
对改造表现明显不好,解除教养对社会有危险的劳教人员,可以留院考察一段时间,以观后效。
要注意劳教政策,严禁打骂、体罚或变相体罚。
三、严格区分逮捕判刑与劳动教养的界限,不要把构成犯罪应逮捕判刑的人送去劳动教养。严格区分劳动教养与治安处罚的界限,不要把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人送劳动教养。严格区分违法犯罪与一般性错误的界限,不要把有一般性错误或偶尔失足者送劳动教养。
对劳教人员的申诉,教养院要及时转递,原审批机关或同级人民检察院要认真复查,作出处理结论。
四、关于劳教人员的婚姻和休假问题。对于劳教前确有婚约双方要求结婚的,或已经离婚双方又要求复婚的,可以允许结婚或复婚。
劳教人员在星期天、节假日就地休息。对劳教人员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可酌情准假回家。但要严加控制,其中对改造表现不好,有社会危险性的劳教人员,要由单位或家长负责接送。劳教人员回家期间,要向居住地公安派出所报告,假满归队时,派出所应根据其表现签署意见。
五、关于社会安置就业、就学问题。违法犯罪青少年经过改造后,就业、就学以及其他待遇,应与社会青少年一视同仁,不要歧视。对在学龄的,原学校负责接收,按实际文化程度插班学习;保留公职的,原单位要负责安置,原单位合并的,由合并后的单位安置,原单位撤销的,由上
级主管部门安置;属于城镇待业青年,要与城镇待业青年同样对待。对无家可归或家庭确有特殊困难的,在安置就业问题上要予以适当照顾。
六、关于劳教干部问题。增加劳教干部数量,提高干部素质,是做好劳动教养工作的重要因素。劳教干部的配备,除参照地方同等类型企业的标准配备生产、政工和管理干部外,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文化教员。各单位不准使用劳教人员代替干部做管教工作。干部和师资的来源,可以从
师专毕业生或愿意从事劳教工作的中、小学教师中选调一部分中、青年教师。
劳教干部工作时间长,比较艰苦,应按照中央和省有关的文件规定,给予岗位津贴。
要加强对劳教工作的领导。劳教工作干部要认真学习和遵守法制,善于调查研究,不断总结与交流经验,提高劳教工作的质量。对教育改造的成果和发现好的典型,要及时宣传报道,切实把劳动教养院办好。



1981年7月27日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韩税收协定第二议定书有关条款解释的通知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韩税收协定第二议定书有关条款解释的通知



国税函〔2007〕33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
  我国与韩国税收协定(以下简称“中韩协定”)第二议定书已于2006年7月4日起生效执行。为便于理解和有利于各地执行,现对该议定书第一条的规定解释如下:
  该条旨在防止纳税人不适当地享受税收协定的待遇。具体是指,作为缔约国一方居民的公司、信托或其他实体(以下简称“公司”),如果由非居民(不论一人或多人、个人或团体)直接或间接拥有或控制,并且与其由本国居民所拥有或控制的情形相比,实质性地减少了所得税额,则该公司从缔约国另一方取得所得时,不能适用中韩协定。但是,从事积极经营活动的除外。例如,某韩国公司的股东全部为其他国家居民(韩国的非居民),如果韩国税务机关在考虑和实施了法律规定的任何优惠措施之后,向该公司征收的所得税比该公司全部由本国居民拥有的情况下减少了50%,那么当该公司有来自中国的所得时,尽管其为韩国居民,也不能享受中韩协定待遇。但是,如果该公司在韩国的应纳税所得额中有至少90% 是来源于积极的贸易或经营行为而不是投资业务,则该公司有权适用中韩协定。
  中韩协定第二议定书此条规定,是双方税务当局采用国际上防止税收协定滥用的经验所做的尝试。为使该条规定切实发挥其作用,执行中凡遇韩国居民公司申请享受中韩协定待遇(特别是股息、利息和特许权使用费等条款的优惠)时,请在查验居民身份证明之外,注意了解其他相关信息。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七年三月十六日